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好汉网主

认识论研究

作者  |  来源于中国哲学年鉴2002  |  编辑于2009/3/29 21:20:50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2001年,认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一、知识与认识论 吕国忱提出,一般说来,知识和认识是一个概念两个名词。但详细分析两者也有一定区别。这主要在于,认识过程中往往包含了许多零散的、心理的、直觉的信息要素。这就使认识中存在着非概念、非观念的,有时是非理性的意象、视觉、灵感等思维形式,它们是认识的内在环节,但并不是知识。在这些非理性心理要素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言符号的筛选和整理。只有在真正被观念化、符号化、有序化后,认识才能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的哲学意蕴》,《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作者还提出,知识的生成要经过四个环节。一是人在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以观念的形式掌握客体的属性和特征。二是把人大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用语言符号等外部媒体表达出来,以便达到储存、传递和应用的目的。三是符号的形成过程也即由无序达到有序的过程。四是知识的生成过程也是社会化过程,受社会、国家规则的制约;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要与规则统一起来。(《知识生成环节的人学考察》,《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

    二、微观认识论 何云峰、胡建提出,对纯粹认知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三种路向:①从人类角度探讨认识的起源、发生和演进,这是从知识终极源泉着手的路向。②从个体的角度考究认识的发生与进化。③从具体认识活动的角度研究认识的内在逻辑。当我们沿第三种路向去研究认识活动时,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认识自身的发生轨迹;揭示认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研究认识活动的调控手段和方法;“形而上”地研究认识本质。这四方面的综合构成“全息认识论”。论者认为,应将全息认识论的视野重点放在思维控制上,要从过去的宏观认识论转向微观认识论研究。这是一种重点转移,而决非抛弃整个认识论的实践基础。(《“全息认识论”刍议》,《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西子微色·阿错提出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应有角度”是其中重要方面。①认识单元:认识过程就是其内在矛盾推向对象的本来面貌观念的无限逼近,并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实现为相对真理的过程。我们不妨称之为“认识单元”。②既有角度和应有角度:一种理论形态其自身由此出发的这样的逻辑起点,我们称之为该理论形态的“既有角度”。我们把面对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特定的认识任务在一定条件下可取得真理认识活动的相应角度称之为“应有角度”。认识结论有多大程度的真理性,应取决于该理论形态之既有角度多大程度上接近和达到应有角度。③本有角度与超角度:这种既有角度之后未经超角度发挥时的合理角度,可称之为“本有角度”。认识活动由一种合理的“本有角度”向着“既有角度”发展,从认识角度的内在结构看也有其根本的内在根源。④理论形态内在角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将各种认识形态之后特定的本有角度挖掘出来,并从应有角度出发得出新的认识结论。(《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认识角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三、认识论转向 认识论研究最近几年有所降温,这与社会变迁有关。欧阳康继续强调社会认识论是哲学发展逻辑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汇点,是认识论研究的一种思路转换和层次深化,也是一种视野扩展和领域开拓;其扩展能使哲学的各相关分支学科都内在地结合起来。(《当代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认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有学者认为,认识论应该转向新的领域才是认识论的焦点问题。李文阁从生活世界观视角提出,近代认识论与现代认识论的根本差异表现为是否对认识做了“生活”的理解:前者视认识为存在于生活之外的工具;而后者则把认识看作生活的一种形式,当作认识者自我生成、自我实现或自我完善的方式。“认识论”转变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现代认识论“面目全非”了。首先,它使认识论领域的绝对主义、权威主义再也难以存身。其次,它使认识论走出科学认识论的狭隘视界。科学和宗教、艺术、语言都进入了认识论视野。这样的认识论本质上是一种“人学”或“文化学”。再次,它使历史观或“存在论”与认识论得以统一。所谓认识论其实只是对人之符号化生活的分析和把握,而历史观则是对人之生活的总体概括和探讨。最后,它使认识或意识均带有了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特征。任何认识都是关于生活的,任何意识最终指向的都是“世界意识”。(《生活认识论:认识论之现代形象》,《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四、在中外哲学互动中理解认识论 王天思认为,作为中西哲学共有的认识方式,整体理解不仅包含着重要的认识机制,而且在其当代发展中涉及哲学认识论立足点的转移。对整体的领悟类似于通过归纳提出假说;而对部分的理解则类似于归纳理论。无论是儒家视自然为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悟,还是道家视外在自然为不可分析和证明的整体、从而通过感觉和内省对它进行整体体验和领悟,抑或佛教通过“静坐”和“禅定”达到“无思之思”,都是一种整体体悟;无论是唯意志主义的“观审”和“沉醉”,还是生命哲学的“体验”和“直觉”,也是一种整体理解。整体理解的共同基础是感性经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主客不分,它们的共同方式是理解者置身于被理解者内部进行体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整体领悟。(《哲学认识中的整体理解——兼及当代哲学认识论立足点的转移》,《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张政文提出应把认识论与西方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康德对美的本质的沉思是从美的本源起始。主体审美判断力是美的本源的思想,为揭示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可能和方法前提。审美判断力具有知识能力和理性能力无法取代的功能,能在特殊与普遍之中达到现象与本质、认识与实践的通联,并在特殊的事物中寻找普遍规律。审美判断力一定先于经验而存在,它只有回到经验中,通过对经验的判断,才能将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美的本质:从美的本源转向艺术》,《求是学刊》2001年第3期)

    五、认识论与创新 陈新汉提出,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自发地产生盲目性,要使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发生作用,就要使理论家不断地把握发展中实践遇到的新情况,即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必须经过实践检验的积淀,并呈现为一个过程。实践与理论创新之间的双向互动是现实展开的过程。为有一个美好未来,就要使理论在反映不断发展中自觉创新,使不断创新的理论自觉地指导实践。(《关于理论的几点认识论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胡敏中认为,创造认识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反映是一般本质,而认识活动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认识成果的独创性和认识方法的新颖性则是其特殊本质。创新可分为创新实践和创新认识,两者都是创造认识论要研究的。(《创造认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