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网络信息搜索 | 在线留言入口 |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推荐与人

栏目结构
 

返回首页

 

图片新闻 更多图片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 科学、宗教与社会价值观 - 伊斯兰教 - 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特点
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特点
添加时间:2008/1/20 13:29:13 所在栏目:『伊斯兰教』 阅读:5929 作者:科学宗教与社会价值观研究室 来源:
 
中国伊斯兰教并非是空洞或抽象的精神说教和信仰信条,而是有着广大坚实的承载实体,这个实体就是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穆斯林民族。作为少数民族,特别是被包围于一个汉文化或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宗教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回回穆斯林通常是依附于中国社会中的统治阶级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群体。从唐宋一直到民国时期的这一长段历史中,应该说大体上是如此的。这是由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承载体——回族穆斯林的先民在其早期发展历史上通常以客居身份的性质所决定。不管是阿拉伯商人或波斯胡人移居中国,还是后来跟随蒙古人作为征服者占据中国的西域士兵和工匠等,他们都必须获得他们所依托的统治者的允许而落居汉族和其他土著居民生活和耕种的地方而居留生存。作为少数人的群体,且是客居的,当与他们周围的多数人群体一起生活相处时,他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低调生活。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优越于大多数汉族老百姓即主体民族,但他们仍须事事谨慎,努力保持与中国统治阶级的友好关系,以有利于回回民族的最大生存空间的发展并争取获得最大的机遇。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上,回回穆斯林从唐朝到中华民国一直与武职和军事性的职业联系密切。这种较大的参与军事行业的特性使得回回穆斯林能够参与统治阶层的工作并与中国社会的皇权政治保持比较融洽或忠心协助的关系。另外,伊斯兰教是一个非常入世的宗教,许多回回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而进入中国士大夫阶层为官,特别是在元朝,由于回回穆斯林的特殊地位而广泛地参与蒙古贵族对中国的统治而取得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并显赫一时。回回民族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造就了这个独特的宗教信仰组织能够与整个统治阶级保持着较好的关系,并在社会变革和危机时期中能够居危而安。当然,只是到了晚清时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势下,局部地区的穆斯林群众与清政府和地方政府发生了对抗。即便在这样激烈的流血冲突中,我们仍然看到了一部分回回穆斯林士绅与统治阶级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关系,甚至参加了朝廷政府对穆斯林起义斗争的镇压及后来的安抚工作。由此观之,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伊斯兰文化基本上依附于中国主流文化而长足发展,它不可能独立于华夏文化框架之外获得生存的。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无法解释在一个与伊斯兰社会非常不同的东方儒家文化国度里,中国穆斯林生活得到了长期的稳步发展以及中国伊斯兰教能够在昌盛的中华文化大家庭中获得比较显著的一席之地。
担负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使命的中国穆斯林因为处于跨文化的交叉位置,因此相比其他宗教团体和信仰民族而言,他们有着相对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襟,在处理各种事件和位于各种变化的环境中具有更为灵活的手段和务实方法。因为置身于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交叉区域中、伊斯兰教信仰和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交互影响下,中国穆斯林能够调动和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去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最大优化效果的努力。从中国穆斯林在商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经济活动成就来看,他们比其他民族和社会团体、社会阶层有着更广泛和深层的网状联系和多维交际手段。比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相对单向思维和单向行为的习惯要容易吸取两种或多种文化或文明的优秀成果而游刃有余地拓宽生存空间。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在社会竞争和经济竞争中,穆斯林总能集中优势胜过多数民族而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上手。中国穆斯林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大概是唯一能与多数民族——汉民族和平竞争、较量和一度并驾齐驱的民族。可见,虽然是一种附属于华夏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却是融合了其他文化优秀成分的混合型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兼纳吸收的特性及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适应时世的机智。凭借这样的跨文化的智慧和能力,中国回回穆斯林能够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动而一直在发展和不断兴旺,百折不挠而向上前进。
中国穆斯林在伊斯兰教一神论思想的指导下,有勇敢的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和献身精神。他们有勇往直前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能够为正义和公平而积极地争取自己的权利。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坚忍的本色和吃苦耐劳精神,能够以严格的纪律约束自己,这与宗教信仰淡薄的人或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伊斯兰教的教育和作用,中国穆斯林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刚强和最勇武的民族之一。从航海事业中能够七次率大型船队下西洋通好、进行远洋贸易和考察的郑和到历史上以英勇善战的回回军和骁勇的回回武将比如左宝贵等在反击侵略和守卫疆土、维护一方平安和秩序的战斗中作出了极大的牺牲的事例可以充分证明这样的特性。可见,中国伊斯兰教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军事性的特点,在社会斗争中展现出伸张正义和主张社会平等和公正的强烈倾向,在社会生活中富有战斗性,能够为受压迫者鸣不平而赴汤蹈火,勇于献身。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为他们获得社会的尊严地位和经济自足的地位,使社会其他阶层和团体不能轻视和欺凌他们,有时候不得不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亲善待遇的额外权利。
中国伊斯兰教信仰陶冶的中国穆斯林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团结性。由于穆斯林惯有的特殊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得穆斯林见面后觉得格外亲切。中国穆斯林自古有句谚语:回回千里行路不带粮。这就是说,一方的回回穆斯林出远门到了其他地方,遇见外乡的穆斯林总能得到非常友好的款待。这样好客的习俗和对待同教人亲如兄弟和手足的感情,辅之以信仰的维系和联结,将散布于天下各地的穆斯林团结起来,拧成一条心,为自己本教门的事业奋斗,为自己本教门教亲的权利和利益抗争和维护,真正集合在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或社团这样的宗教组织中。同时通过伊斯兰教节日的庆祝活动、经堂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流动、穆斯林之间的婚姻、教职人员的聘请、经济上的经商和贸易活动、到麦加的朝觐旅途游历,人生阶段的重要礼仪比如殡葬礼仪等扩大社会组织网络维系,所有这些社会的、宗教的、经济的、教育的、生活的和生理血缘纽带的关系,都把大分散居住和小规模聚集的回回穆斯林连接为一个相对团结和有着坚强凝聚力的宗教和民族群体,或称之为“宗教-民族社会”。他们一方有难就会八方支持,其社会活动圈、生活交往范围和人员调动能量比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要大得多。加之他们极富纪律性和组织号召能力,中国穆斯林民族的机动性非常强,因而其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常常是跨地区和跨疆域的,能够应付险恶和悬殊不利的环境和条件。这个特点或穆斯林“乌玛”(阿拉伯语,即穆斯林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汉民族群众那种固着于土生土长的一方乡土的特性有着极大的区别。当然,中国穆斯林的团结凝聚力有其巨大的优点,但是,如果运用不当,甚至将这样的凝聚力用于个别人或某一小团体的私利或不义、贪欲之心,那么它就会违背伊斯兰教的初衷,甚至伤害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由此,中国伊斯兰教不是分散的或地域性的宗教,而是相对统一的、全民性的富于纪律性的宗教,这样的宗教与民族社团紧密结合,这在传统中国社会是非常独特的或罕见的。
如果说中国穆斯林和伊斯兰社团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呈现外向性和扩张性特点的话,但在宗教信仰活动方面,中国穆斯林和伊斯兰社团却呈现了极大的内向性和封闭性特点。如前所述,中国穆斯林有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其特殊的宗教礼仪和礼俗。伊斯兰教是一整套生活方式而不纯粹仅仅是精神性的信仰和思想观念。一个穆斯林除了信仰以外还必须亲身实践,即把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信纲体现到他的生活中去。因此,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惯和宗教仪式,这些与其他宗教团体有显著的差别而成为穆斯林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部分。这些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差别在与汉民族的社会生活相处中曾经发生了误解和摩擦,历史上有过一些很不愉快的事件,加之清朝统治者对回回穆斯林的起义进行过野蛮的镇压和屠杀,这些历史上带来的创伤造就了中国回回穆斯林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向性格和相对的封闭性。比如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中国穆斯林的不食猪肉等独特的生活禁忌,他们就自觉地限制了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沟通。如果长此以往或日积月累地继续下去,这样的交往和沟通变的越来越少的话,就会非常容易地形成中国社会中的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生活方式的严重误解和很大的隔阂,甚至有时会发展为敌意或敌视现象。如果穆斯林群众对这些外界形成的误解和成见不作解释和对话讨论的话,同时把这样的社会误解看作是蓄意的敌视和歧视,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形成疙瘩、偏见而更强调宗教信仰的严密性和内向性的话,那么这样的双向性的偏见和误解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式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隔阂,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相当不利。因此,这种宗教信仰的内向性局面急需中国穆斯林学者出来介绍自己的宗教信仰,讲明自己的教理和教规内容,让非穆斯林更加理解伊斯兰教和伊斯兰生活方式,同时也急需汉族学者出来介绍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穆斯林生活方式及伊斯兰文化知识。所以,我们现在出版中国伊斯兰教典籍在架设理解和沟通的文化桥梁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由此观之,中国伊斯兰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是与一整套严格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起来的宗教,也是一个不注重向外传教而比较内向和相对自我封闭的传统宗教。
中国回回穆斯林在信仰方面总体上比较坚贞,即守着圣贤留下的传统,即便星转斗移,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朝代更替,时光流逝得太急促,他们也毫不动摇地驻守着信仰的阵地。这种对信仰的坚守是体现于对伊斯兰教规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起居相关的礼俗制度的执著维护和坚韧保留。回回穆斯林就是靠着这样的顽强精神和信念能够在强大的汉文化的包围和熏陶下没有被同化,他们基本的生活习惯像禁止食用猪肉,丧葬中不用棺木而使用白布包裹尸体、用土掩埋落葬、注重宗教仪式的婚姻嫁娶等独特的风俗被认为像宗教信仰那样至关重要来保护和传承。许多回回穆斯林社团所用的语言仍然保留了几百年前民间方言的特点,饮食起居、房间摆设和家具式样等仍然按照旧时的习俗方式。甚至新娘结婚的头饰和装束仍旧反映了明清一代的农村民俗遗风。这种对古老传统的执着坚守和保留体现了中国穆斯林对信仰的忠贞坚守态度和严格认真精神。在信仰方面的维护和忠贞态度方面,很少有其他宗教团体可与中国回回穆斯林的保守性和严格态度相媲美的。在世界宗教史上,很少有像中国回回穆斯林那样在强大的儒家文化氛围中坚守伊斯兰教信仰而基本不变的范例,而犹太教、景教、摩尼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印度教等却在这个宽宏大量、海纳百川和不注重超验宗教传统的东方国度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得几乎无影无踪。简言之,中国伊斯兰教是一个非常传统和比较严肃保守的宗教,有着很强烈的文化传统特点和历史连续性。但是,可惜的是,如此超常维护传统和独特民俗的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内最容易遭到社会的误解和不善对待,也常常容易为自身群体中个别不良分子的行为而铸就强烈的社会偏见而受到社会歧视,最终酿为悲剧性的事件。


上一条:中国宗教与伊斯兰教的文化类同性和相似点
下一条: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漫长曲折历史

相关内容连接:

·穆斯林信仰和儒家文化
·国内对中国地方伊斯兰研究概述
·国外对中国地方伊斯兰研究概述
·国内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简述
·国外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简述
·中国伊斯兰教研究
·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漫长曲折历史
·中国宗教与伊斯兰教的文化类同性和相似点
·穆斯林学者的有关伊斯兰教著述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伊斯兰教圣地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