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学术服务

高校社科学报改革要勇于尝试止于至善

作者  |  来源于  |  编辑于2011/3/27 22:09:02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承续传统,与时俱进

  一些期刊界人士认为,目前高校学报的过多重复和缺漏并存,对其进行改革已是学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共识。启动在即的报刊体制改革,对于整个高校学报固然是严峻的挑战,但也不失为一次达到理想目标的难得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前总编辑秦毅就此指出:“我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特别是大学学报所存在的问题在学界和业界早有共识,但是如此现状的形成又有着难以摆脱的渊源和软的、硬的约束,要作出改变,可能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启动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其探索性、示范性值得肯定和支持。”

  同时,高校学报在百年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承续传统,走向世界,也是高校学报肩负的使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秦英君认为,我国人文社科优质学术资源的绝大部分在高校,但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创办系列“专刊”,是对高校学报传统的继承和革新,从而给高校优质学术资源的集中展示提供了平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陈颖表示,名刊专业化转型对名刊有可行性,对于全国大部分非名刊学报也具借鉴意义,但后者缺少名刊学报的优势资源,且质量差异太大,因此应该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普通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可以尝试走整合校内学术期刊创建专业版学报、区域内高校联合出版专业化学报和在现有综合版学报基础上谋内涵发展等多元路径。陈颖认为,随着高校办学目的日益多元,办学层次日益丰富,与此相适应,大学学报也应形成使命多元、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定位准确、各具特色的高校学术期刊群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毋庸讳言,打破高校学报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内向性和综合性办刊格局,需要一个相对长时期的艰苦努力。“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要创办起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处做起。秦毅从细节入手指出:“实践中要周密计划,充分考虑包括民间合作、校际以及刊际协调中的各种体制和利益关系等等问题,先期作出预案。而如何保持专业期刊与学术研究团队的相互依存则依然有待破题。”

  名刊学报之一、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王学典也表示,“‘专刊’最后能否站住脚,能否把好事办好,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决于它的质量,取决于主持人所秉持的学术尺度和学术理念。而从目前‘专刊’的编排和运作方式看,还有待改进之处。主要是专刊文章的选取和布局如何能够体现出对学术发展方向的判断,从而引领学术潮流。”

  《历史研究》前主编徐思彦则从学术发展规律的角度对专业性期刊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她指出,“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学科的专门化,由‘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现代学者治学多以学科为本位。这使得专业期刊获取了更充分、更坚实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专业化所指并非仅仅是一级学科,同时也应该包括二、三级学科;就学术发展的大势而言,一些更专深的领域和具有问题导向意义的各种‘主题’专类,都应是专业化的重要构成。科学地认识专业化,专业化转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多方联动,未来可期

  一直致力于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期刊研究的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曾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过认真调查,发现学术期刊的结构失调主要表现为:学科结构、地区结构、刊期结构、质量结构等不合理。从学科与期刊品种上看,综合性期刊太多,专科专题类的期刊相对不够,跨学科、较专领域的期刊没有或太少。在刊期结构、语种结构等方面,各种出版周期的期刊比例不大合理,如几乎没有专门快速报道研究进展、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学术周刊;英文版等外文期刊所占比例太少。检索期刊品种不全,且交叉重复较多,评论期刊太少,专版网络期刊太少或几乎没有。总体上看,学术期刊没有形成各有特点、相互配合、层次分明的体系。他因此指出,“作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报,亟需优化布局,提高学术质量。但这显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期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出版管理部门、学术共同体、期刊评价机构和期刊编辑部各尽其责,共同努力”。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名刊学报如果“孤军奋战”,则难有大的作为。

  令人欣喜的是,高校学报探索改革、勇于尝试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赞赏与鼓励。许多学者也对这样一种开拓性尝试予以肯定,指出还需要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实情,对涉及学术期刊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精心求证和深入研究,以保证学报的转型之路顺畅。

  名刊学报的主编们则对此次专业化转型的尝试充满信心,表示藉由专业期刊的创办,各高校学报也将在选题策划、审稿制度、编辑程序以及相互合作上进一步改进,编辑质量和学术质量必将进一步提高。而各刊贡献出经过严格筛选、精心编辑的稿件,从而保证了专业期刊在创办之初就有一个高起点。

  可以相信,在相关部门的必要介入与支持下,名刊学报不仅能努力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期刊,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更多的学报、期刊结合各自的定位进行重组或转型,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学术发展规律的各学科类、主题类、综合类比例适当、特色鲜明、层次结构合理的期刊布局体系,使我国成为真正的期刊大国和学术强国。(记者 薄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