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云峰: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一、读书心语
读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读书也是人生最不可缺少的事。 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平静心态,可以培养一个人专心致志的意志品格,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张扬的性情,不至于无知地狂妄,读书更可以改变人生,一本好书会让人受益终身。 不能停止读书,停止阅读意味着生命意义的终止。 不能读随便的书,而是要选择读好书,读受益终身的书。 不能任意地读书,而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读不同的书,有的书要精读,有的书仅需快速浏览,有的书则要反复研读。 二、阅读札记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著,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是一本可以受益终身的好书。建议所有年轻人加以精读,最好反复研读。 作者在书中非常精辟地提出并阐述了一个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方法问题。在作者看来,人们对人类的暴力方式有认识误区,以为只有打人、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其实,除了物理上的暴力之外,还存在各种“隐蔽的暴力”。语出伤人、态度伤人等都是常见的“隐蔽性暴力”。在人与人相处中,各种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可能更加重要。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方法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区分观察和评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我们不应该对所观察到的,轻易发表评论。正如一位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事实上,随意评头论足,就是一种“隐蔽的暴力”。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会评判他是个不守时或者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你的对方就会听到你的批评,这很容易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对你产生反感。 非暴力沟通的另外一种方法是要区分感受和想法。一方面,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善于体会和传达感受。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同自己的想法混为一谈。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善于分析批评、职责、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在人与人相处中,既要善于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又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例如,当我们的朋友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如果我们这样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我们的体贴和支持,那我们就不会因为对方法发脾气而生气,反而可能更理解对方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善于表达请求。要明白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 此外,非暴力沟通还要学会全身心倾听;要用爱来善待自己,当然也要用爱善待别人;还要善于表达愤怒和感激。 《非暴力沟通》在诸多非暴力沟通方式方法上都有详尽的解释,并配备一定的练习,让读者在阅读时自己创设情境,体验各种非暴力沟通的效果。 三、原文链接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时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 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例如“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两晚在家陪孩子”而不是“我不希望你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能用心体会他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在生气时,批评和批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批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愿望得到满足。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比如赞扬员工,员工就会努力工作;表扬学生,学生就会认真学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