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好汉反剽
社科论丛
校园文化
好汉教苑
好汉哲学
学习方法
心灵抚慰
好汉人生
好汉管理
学术服务
好汉网主
说好汉网
English
学术商城
学术交友
访客留言
世界天气
万年日历
学术吧台
各国会议
在线聊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  好汉教苑

高等教育该怎么管——管教育与办教育不可混为一谈

作者  |  来源于  |  编辑于2013/10/15 21:58:52  |  浏览  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Twitter推特网+ 用邮件推荐给朋友+ 打印

作者:何云峰,此文已发表于《东方教育时报》2013年10月9日第七版(“言论”版),发表时,略有删节。

管教育首先是要管好教育经费。2012年国家已经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这是值得教育界高兴的大事。但与经费总量相比,笔者以为,教育经费管理模式改革可能才更值得关注。目前的基本现状是,大量的教育经费控制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然后,有关部门按照项目的形式搞竞争式“抢夺资源”。这导致的结果是,高校要发展什么,必须在竞争上占优势,就是要比别人强,才有可能获得资助,也就是说,已经成为强势和优势的方面得到了经费支持。从教育规律来说,已有的优势最需要的是保持优势和“更上一层楼”,因此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于高校内涵发展的意义是很有限的。更为不可思议的结果是,这样的竞争式项目拨款使得有些“会搞钱”的学科从学校重点到厅局委办重点,再到省市重点和国家重点,层层重复获得巨额投资,导致教育投入严重的“重复投资”。

早在2010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高等教育领域,多年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名目繁多的各种专项经费的设立和审批,不断强化了项目式拨款在教育经费分配中的地位,从而不断强化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弱化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是导致高校行政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和体现。”(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33/201012/113090.html)其实,项目式拨款不仅在高等教育领域成为主要的拨款方式,在初等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此。不过,相比之下,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笔者曾经听说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某省市,7月立了一个项目,拨款200万,9月才能到位,年底就必须把钱花完,否则作废。不知道,有关部门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但它直接导致基层单位突击乱花钱。据说,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看来,我们的教育不是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而是花钱不合理,拨款方式缺乏科学性,才是主要问题。遗憾的是,审计部门也好,人大监督也好,却都没有足够地关注教育机构这种花钱方式的不合理性。

教育经费的管理模式体现的是教育管理理念问题。之所以出现目前过分注重项目式竞争方式管理教育经费,跟我们管教育与办教育不分有很大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非常明确的是,它不管属于哪一级,都仅仅应该承担管教育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去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目前的管钱方式表明,它完全把自己的角色搞颠倒了。项目式竞争的教育拨款模式相当于,该管的不管,花了大量精力直接去办所谓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研究中心(基地)或者发展所谓的学校内涵。这是把管办混为一谈了。

管教育与办教育是不同的两个问题,怎可混为一谈?管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办教育是学校的任务。管教育主要依靠的是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通过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公共政策,推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而办教育则是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创造具体的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发展的各种条件和服务。换句话说,管教育是为学校发展服务;办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前者服务的对象以学校为单元;后者服务的对象以学生为单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任务。然而,目前的项目竞争式拨款模式表明,教育行政部门似乎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办教育上去了,弄得学校没有自主权,也越来越同质化。
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地促进每个学校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公民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核心是保障本辖区内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办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地促进每个个体自由自主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每个学生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其中也包括使每个教职员工有公平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其核心是保证有关个体的教育公平。虽然全社会的教育公平要最终落实在个体的教育公平上,但毕竟不是直接以个体为单位保障教育公平的。从管教育的角度来说,目前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学校被不公平地对待,从而最终导致每个公民的教育公平也就不可能实现。项目式竞争拨款模式表面上看各个学校都可以公平竞争,实际上它忘记了各个学校实力现状的不对等不是学校自己造成的。这就如同父母拿出家产的大部分帮自己喜爱的孩子发家之后要其他孩子跟其“公平竞争”。笔者以为,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管教育的部门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老百姓对教育不满意的第一位原因所在。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准确地归位到管教育,学校更好地归位到办教育,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

下面是发表时的文字:

        管教育首先是要管好教育经费。2012年国家已经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这是值得教育界高兴的大事。但与经费总量相比,笔者以为,教育经费管理模式改革可能才更值得关注。目前的基本现状是,大量的教育经费控制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然后,有关部门按照项目的形式搞竞争式“抢夺资源”。这导致的结果是,高校要发展什么,必须在竞争上占优势,就是要比别人强,才有可能获得资助,也就是说,已经成为强势和优势的方面得到了经费支持。从教育规律来说,已有的优势最需要的是保持优势和“更上一层楼”,因此教育经费的投入对于高校内涵发展的意义是很有限的。更为不可思议的结果是,这样的竞争式项目拨款使得有些“会搞钱”的学科从学校重点到厅局委办重点,再到省市重点和国家重点,层层获得巨额投资,导致教育投入严重的“重复投资”。

  教育经费的管理模式体现的是教育管理理念问题。之所以出现目前过分注重项目式竞争方式管理教育经费,跟我们管教育与办教育不分有很大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非常明确的是,它不管属于哪一级,都仅仅应该承担管教育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去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目前的管钱方式表明,它完全把自己的角色搞颠倒了。项目式竞争的教育拨款模式相当于,该管的不管,花了大量精力直接去办所谓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研究中心(基地)或者发展所谓的学校内涵。这是把管办混为一谈了。

  管教育与办教育是不同的两个问题,怎可混为一谈?管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办教育是学校的任务。管教育主要依靠的是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通过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公共政策,推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而办教育则是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创造具体的有利于学生自由自主发展的各种条件和服务。换句话说,管教育是为学校发展服务;办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前者服务的对象以学校为单元;后者服务的对象以学生为单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任务。然而,目前的项目竞争式拨款模式表明,教育行政部门似乎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办教育上,弄得学校没有自主权,也越来越同质化。

  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地促进每个学校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公民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核心是保障本辖区内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办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地促进每个个体自由自主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每个学生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其中也包括使每个教职员工有公平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其核心是保证有关个体的教育公平。虽然全社会的教育公平要最终落实在个体的教育公平上,但毕竟不是直接以个体为单位保障教育公平的。从管教育的角度来说,目前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学校被不公平地对待,从而最终导致每个公民的教育公平也就不可能实现。项目式竞争拨款模式表面上看各个学校都可以公平竞争,实际上它忘记了各个学校实力现状的不对等不是学校自己造成的。这就如同父母拿出家产的大部分帮自己喜爱的孩子发家之后要其他孩子跟其“公平竞争”。笔者以为,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管教育的部门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老百姓对教育不满意的第一位原因所在。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准确地归位到管教育,学校更好地归位到办教育,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10/09/content_16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