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研究大学校训的文献资料而言,关于校训的内涵、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文章较多,而关于校训价值取向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文章通过对校训研究进行综述,努力展现了校训研究的特点和欠缺。
【关键词】大学校训;校训研究;综述
“校训”名称来源于日本。中国古代有校训的原型,没有校训的明确名称。直到近代,教会大学出现了英文校训(School precepts;motto for school discipline),随后中文“校训”名称引进。
什么是校训?
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是这样解释校训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认为,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同时“校训即是学校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上面关于校训内涵的表述尽管各不相同,但却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校训的本质,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原则的集中概括,它既凝练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又承载了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和价值取向。
带着对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尽探索,笔者认真考察了许多大学的校训,现综述于下。
一、关于校训的内涵研究
(—)关于校训概念的研究
1.刘亚军等人调查得出:关于校训,一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二是反映了时代特征;三是体现了学校特色;四是贯彻了人本思想。2. 李中伟研究认为,校训的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3. 林为连等认为,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校训的内涵各具特色。一是追求知识;二是追求真理;三是服务社会;四是完善人格;五是突显特色。4. 杨元业在研究校训时指出,校训的文化内涵有:第一,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的表征,从总体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第二,校训一般言简意丰,精短好记;第三,早期校训主要是从育德方面提出来的,意在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第四,校训既是大学师生的座右铭,也是大学的声誉招牌和特色之一。5. 刘发生、谢小刚在《论高校校训对大学精神形成的影响》中认为,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考和传统精神的集中表述,它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上述研究较好地从校训的表现形式、文化积淀、精神追求等角度揭示出了校训的内涵,为校训内涵的研究拓展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 关于校训特点的研究
1.关于中西方校训的特点研究,周谷平、陶炳增认为,西方大学校训的特点有:一是简洁、凝练,寓意深刻,大部分来自拉丁文的格言,二是蕴涵了各个大学的理念追求,三是具有稳定性、继承性和个性化的特征。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特征有:一是源自经典,继承传统,二是紧追潮流,顺应时代,三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2.丁艳红等在《大学校训的文化蕴涵及其功能》中认为,校训具有稳定性、时代性、个性化、导向性的特点。
3.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进行评析,林为连等人认为,校训具有稳定性、特殊性、时代性、与时俱进的特点。
4.徐健在《学校校训构成特点及其教育功能探析》一文指出,校训具有激励性和整齐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5.关于大学校训的句式特点,胡刚研究认为,主要是四字两句、二字四句和四字四句,大学校训的语言简洁、精练、词性一般以动词和名词为主,词义明快、朴实。
6.关于大学校训的审美特点,杨元业认为有崇高美、时代美、传统美、个性美四个特点。
上述校训特点研究着重从大学理念、文化内涵、教育功能、结构形式等方面契入,应该说比较全面。
二、关于校训的作用和分类的研究
(一)关于校训功能的研究
(1)关于校训在塑造大学文化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曾爱平认为,校训对教师文化素养有陶冶作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有孕育作用;对校园文化氛围有净化作用。(2)刘发生、谢小刚认为校训对大学精神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校训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对塑造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质的积极影响;校训倡导社会进步文化,充实和丰富社会文化体系。(3)李中伟研究认为,校训是学校传统的表露,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校训对教风和学风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南作用,振奋精神,渲染气氛,具备教化和目标激励功能。(4)谢美航认为大学校训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5)徐健认为校训有评价作用、导引作用和激励作用。(6)此外, 杨科正研究认为校训有着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作用。
上述功能研究涉及大学文化精神的塑造、大学精神的形成、大学发展的指导三个方面,可以综合为对大学发展的作用,一是文化氛围的形成,二是人的塑造。其中,文化氛围的形成应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人的塑造包括三个层面,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大学校训的作用无疑更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是更深层和更核心的层面。
(二)关于校训分类的研究
1. 从内容上划分:秦磊认为校训有厚德博学类、自强不息类、“为人师表”类、“求实创新”类等四类。钟晓雪认为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提倡良好学风,指出应该掌握的治学方法;二是彰显教育目的和大学理念;三是培养高尚的人格,期待承担社会责任。
2. 从校训的出处划分:林为连等人认为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引经据典类;二是名家题词类;三是推陈出新类;四是重新恢复类。
关于校训分类的研究,关键是明确分类的标准。除可按照内容、出处进行分类外,也可从价值取向等角度进行分类。还可从大类中分出小类。就价值取向而言,从内容上可分解成认识论、道德论、价值论三个层面;从审美角度可分解为功利和审美两个层面。
三、关于校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一)校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1. 关于校训存在问题的研究:曾爱平研究认为,一是形式单调,风格雷同,二是趋附时尚,追逐时髦,三是思想贫乏,内涵浅薄。
2. 周谷平、陶炳增在《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中对大学校训的雷同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大学校训趋同现象的办法:一是从大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的角度来看;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造方面。
3. 通过对上海部分学校校训的调查分析,刘亚军等人发现校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的校训缺乏特色;二是校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雷同;三是校训流于形式,成为学校的口号。
关于校训存在的问题,似乎已经成为定论。
(二)关于校训的差异研究
(1)关于校训的差异研究,王彩霞分析比较了中西校训的思想之源的差异和形式之源的异同。中西校训思想之源的差异,中国校训表现在“主德”、“求善”的道德性思想;西方校训表现在“主知”、“求真”科学性思想等等。
2. 林为连等人通过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训比较研究,发现高校校训在文字构成、文化积淀、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关于校训差异的研究,主要是中西校训的差异。
(三)关于校训确立原则的研究
1. 在《校训与凝练大学精神》中,秦磊认为确立校训的基本原则有注重凝练性、体现民族性、力求独特性、坚持民主性和保持稳定性等5个原则。
2. 杨科正研究认为,校训确立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第一,必须依据高等教育的本质意义和根本宗旨;第二,要反映出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第三,要反映每所高校的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等等。
以上研究比较强调大学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个别差异,而且民族性始终是一面高扬的旗帜。
四、关于校训价值取向的研究
关于校训的价值取向,李翠珍在《“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中认为,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有崇古意向与伟人情结、道德目标至上、注重意志磨练、求知与思维方式的倡导不多、多使用祈使语气等五个方面。
关于校训价值取向的研究,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就李翠珍的《“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而言,揭示了注重传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倾向,但论述数据缺乏,分析不深入。其实,价值取向研究的关键和核心应从文化角度契入,以传统的哲学观和现代的价值观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体现在文化积淀、思想观念、道德信念等方面,而非句式上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翠珍. “ 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J].教育探索,2005.
[2]林为连,张国昌,许为民,郁怡汶.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3]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