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业自由:高校的重要生命力——香港的大学与内地的大学之间的学习差异一瞥
谈及西方的大学本质(实则为大学理念),固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情形,各人皆可罗列诸多方面。笔者以为,这其中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乃是学业自由(learning freedom)。所谓学业自由就是学生自我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充足的程度(free development)。大学的学业自由属于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的重要方面,它主要表现为大学能否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得到自由而个性化的发展。给笔者颇为深刻印象的是,像西方大学一样,香港的大学普遍都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业自由。这在许多方面都能充分体现出来。 首先是课程时间自由。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港校读书,一律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班主任,没有辅导员,一切完全靠自己,完全自由。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偏好自由选择修课时间,连专业核心必修课程都可以自由安排课程时间,可以在任意学期里修学规定的课程。有的学生把课程安排到星期一、三、五全满,二、四放假或者做兼职工作。这种自由让学生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想法安排时间,比如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专门去图书馆或者上网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很多学生参加大学里的社团,而社团活动是要占用时间的。由于课程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所有学生可以很容易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租一间会议室与社团的同学讨论接下来的社团事务。当然,要睡懒觉也没有人管。对于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他们对自己时间的自主支配完全被信任。虽然这种自由同时要求同学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因为没有人管,自制力不够的同学可能回沉溺于电脑游戏。但事实上,这样的貌似“放任”的自由自主,并没有带来什么不良的后果,倒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由的好处。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被信任和被理解的时候,他们才成了真正的个体。 其次是课程学习自由。除了数量很有限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外,其它课程都是学生自主根据兴趣任意选修的。只要完成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并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即可毕业。不管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能凭兴趣去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选修游泳课程、壁球课、甚至高尔夫球课而获得学分,而且都是免费的(因为交了学费)。笔者在港大的四年博士学习期间,感到最难得的是,学校的各种设备都对学生免费开放,倒是教职员工在使用某些设备的时候反而要收费。这样的条件足可以有利于任何一个学生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当学生要学的东西都是自己想学的,当学校全方位地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让每个人学自己想学的时候,学习完全变成了自由自主的内在性需求,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检查。也许,人就是这样,越是强加,越是逆反。香港的学校一般对毕业的学分都只有120多个,而且只有每个学期14-5周,没有国内50多学分的公共课程的浪费,想学的人自由支配的时间真的很多,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自主地学到不少东西。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业的自由更是表现为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课题加以研究,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他们可以研究跟导师相近的领域,也可以是其它任何领域。没有导师的限制,更没有政治空间的制约。只要研究是原创的,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只要研究结果有创新,任何研究都是鼓励的。所以,研究也成了真正的乐趣。当笔者在港大教育学院发现,大部分大陆籍博士生都研究大陆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曾经一度非常吃惊甚至愕然:为什么学校不要求他们去研究香港的教育呢?后来,笔者理解了:学业的自由是大学的根本,学业的自由意味着研究者可以研究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研究内容的无限制,意味着研究生能够自主地研究。研究生是大学研究力量的主体,没有他们,大学的研究实力会大打折扣。据说,跟西方一样,香港的大学的研究成果60%以上是研究生贡献的。即使大学的许多研究论文由教师发表,其中也有研究生的不少功劳。教师数量毕竟在大学是少数,而学生的数量要比教师多10倍甚至20倍以上。如果学生不能参加大学的知识创新活动,那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浪费。研究生的自主研究跟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课程相互呼应,构成大学学业自由的核心。 再是交往自由。人是社会的人,交往中的人。学生个性化的自由发展必然包含交往方面的发展。通过学习,学生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会活动圈。自由参加教会活动、打破专业和系科限制地参加社团(几乎所有社团都是校一级的)、自主地参加丰富而多样化的宿舍文化活动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交往的空间。而且,由于可以自由选课,大部分学生的课程是完全不同的,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人,与更多的人交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这些交往建立起来的人脉,成为学生工作后的重要社会资源。有的时候,笔者不能理解:宿舍不按照班级安排,怎么管理呢?事实上,只要学生有充分的学业自由并且培养起自主意识,他们根本不需要管理,他们会自己管理自己,他们需要的不是监督,而是服务,是自由空间。当学生自我发展需要支持的时候,学校给予及时而充分的支持。所以,学校的管理人员都被叫做支持性员工(supporting staff),以便跟教学科研人员(academic staff)相区别。笔者以为,这个叫法不是文字游戏,其本身就蕴涵着某种大学理念。既然学业自由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自我发展空间大小和自主程度,而发展总是需要条件的,那么学校要保证学业自由就必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学生不可能在管制中发展,只能在支持中自我成长。 此外,香港的大学还通过生活自由来实现学业自由。谈到生活自由,有的人可能会想到生活的不羁。其实并不是这样。生活自由是学校对学生生活的不干预。学生生活当然是以宿舍为基地的。香港的大学对宿舍的管理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和自由发展的。以港大为例,学生宿舍分三种:专住男生的,专住女生的,以及男生和女生混住的。学生可以自由申请任何宿舍居住。笔者发现,他们的宿舍管理还是比较传统的。例如周一到周五男生不准进入女生宿舍(即使是男教工,如果不是舍监或舍监的家属,也不例外)。不过,宿舍生活中最有特色的是其宿舍文化(hall culture)。每个宿舍大楼都有不同的文化,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竞争。学生会通过开展宿舍之间的一些比赛活动和营造自己特有的宿舍文化来显示自己住在宿舍的荣誉感。一个宿舍大楼的舍监(warden)都是教授或副教授。而且舍监的房子很大,可以全家住进去。教授很乐意做舍监,因为可以免费住宿。但教授或副教授要当舍监,也不容易,因为竞争很激烈。舍监的任务不是去监督学生、管理学生,而主要是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例如学生自己的床和被子以及其它什物,并不需要学校做什么卫生检查或评比什么文明寝室。要是哪个人的东西很乱很脏,不仅会被其它人看不起,而且住在宿舍里的其它学生会投诉,一旦被投诉,以后申请宿舍就难了。申请不到宿舍,就必须得到外面租房。而外面租房,不仅价格贵许多,而且条件差很多。所以,不需要学校的检查,一切都会由学生自主地管理着,紧紧有条。不过,以笔者曾经住过两个星期的学生宿舍家属客房经历来看,港校的宿舍非一般人所能容忍。因为宿舍文化太丰富,所以活动很多。本科生精力旺盛,有的时候,凌晨3-4点还在喧闹。这也许是没有熄灯制度、没有查房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自由空间。原来,他们在深夜12点之前几乎是不怎么活动的。12点前多数人要做功课。到了12点之后,功课做完了,宿舍文化活动也就开始了。或许,这凌晨的喧闹代表了他们的生活自由。也或许,它代表了学生的发泄。不过,有一点很有意思,本科生宿舍楼几乎都是跟研究生宿舍楼分开的。但有的本科生宿舍楼为了展示多元化,会拿出很少的几个房间来供研究生申请居住。而研究生是可以不参加大多数宿舍文化活动的。由于可以基本不参加这些活动,加上本科生宿舍楼便宜,许多研究生还是很想住进去。宿舍文化的丰富、公共空间(common room)和其它设施齐备、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强烈、舍监的努力带领等,这些使得宿舍生活空间充满了自由,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文化氛围。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融洽,如何容忍,如何参与宿舍集体活动,如何自己使用洗衣机等生活设施,他们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宿舍荣誉感等等自然而然就得到了自由发展。 以上仅仅是香港的大学学业自由之冰山一角。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其固有的某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少的。学业自由就是其中之一。自由、自主、自我发展构成不可分割的链条。这就是大学的学习生活。没有这些,大学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死板?异化?个人发展无个性和停滞不前?如果大学不能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充分发展,而是成为学生发展的约束,那它也就变成了求学者的异己力量。香港的大学在学业自由方面的优势也许可以彰显它们的特色,同时也许可以成为大陆的大学治理者们参考的因素。正当笔者搁笔的时候,从网上得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即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THES),将香港大学2007年的排名放在了世界第18位、亚洲第2位。这个世界性的认可不是政府重点投资的人为制造,而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这已经说明了,保持学业自由这样的大学本质是多么必要! (此文已经公开发表,引用请用印刷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