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目标:让学生“自由流动” ———上海交大学生转系“出人意料”带来的启示
一份“转系调查表”让上海交大校领导既惊讶又欣喜:这学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交大大开转系之“门”,各院系拿出10%-15%的名额接受转系生。原先估计,在转系过程中,热门专业会“挤破头”,冷门专业学生会忙“突围”。可没料到,学生转系分布均匀。
转系分布均匀的背后是什么?这又能给其他高校带来哪些启示?
辩证眼光看转系
面对转系,越来越多的交大学生不再“一窝蜂”,而是理智对待,辩证地看待专业冷、热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作出选择。
以往,交大每年转系的学生控制在少数;这学期,学校一下子拿出400多个转系名额。但学生对此反应平静,全校276名学生报名,经考核,113名转系成功。再看转系学生的分布,也与往年不同:以往转系学生大多集中在电信、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而这次,电信学院拿出100多个名额,最终只有30人转入。机械、材料、船舶、力学这些偏“冷”专业,却有不少学生要求转入。
一位转入船舶系的学生说:“全球航运市场开始复苏,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速度加快,这些都预示着船舶专业将热起来,我是在借转系的机会抢占就业先机。”一位转入材料专业的学生则说:“材料专业一直是我的兴趣,再说在21世纪,信息、生命、新材料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领域。”
增强每个专业“卖点”
学生转系分布均匀还有一个原因:交大的专业经过不断改革调整,冷热差距在缩小,学校想方设法增强了每一个专业的“卖点”。
目前,交大有50多个专业,形成三大板块:基础学科,如数、理、化;优势学科,如机械、材料、动力、船舶;新兴学科,如生物信息、环境工程等。新兴学科是交大从学科交叉领域“生长”起来的、瞄准市场的学科,在招生中一直占有优势,属于偏“热”专业。对于过去招生或转系中一直偏“冷”的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学校则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其“热度”,焕发新的活力,吸引学生“投奔”。如数学专业,不但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数学功底,而且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学生毕业后进入IT、金融等领域工作游刃有余;机械专业,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共建,双方学分互认,优秀学生可获得双学位。
“自由流动”是根本方向
每一位大学生都希望能自由选择所热爱的专业,每一所高校都希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但事实上,目前上海只有少数高校敢于拨出一批名额,供学生转系。因为学校担心:大家都挤热门专业,会影响教育秩序。
交大此次转系的结果大概可以释解有些人的担心。会不会影响教育秩序的关键是:学校要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不断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更新,尽量为每个专业拓宽市场“对接口”。如果有专业引起学生“大逃亡”,那就应该引起办学者的深思,或改或停。
参考国外名校,如耶鲁、斯坦福大学等,“进门”不分专业,一、二年级进行通才教育,学生到三年级自主选专业。有的学校,如密歇根大学,则按文、理、工科大“口径”招生,学生到高年级再选专业,修满学分,就可获得学位。交大副校长叶取源认为,放宽转系限制只是交大深化学分制改革的举措之一,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能让学生“自由流动”起来。 (本报记者徐敏)
http://www.jfdaily.com/gb/node2/node17/node167/node18871/node18875/userobject1ai27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