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告】 1. 本网即日起只接受电子邮箱投稿,不便之处,请谅解! 2. 所有文章的评论功能暂时关闭,主要是不堪广告骚扰。需要讨论的,可到本网留言专区 
学界动态 |  好汉反剽 |  社科论丛 |  校园文化 |  好汉教苑 |  好汉哲学 |  学习方法 |  心灵抚慰 |  好汉人生 |  好汉管理 |  学术服务 |  好汉网主 |  说好汉网 |   English  |  学术商城 |  学术交友 |  访客留言 |  世界天气 |  万年日历 |  学术吧台 |  各国会议 |  在线聊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看的德育”:在场的缺席
时间:2014/4/30 23:00:18,点击:0

“看”是教师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德育行为。这一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一种消极的德育观念。这种德育过于依靠外在力量对学生行为的约束,是对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双重遗忘,导致了一种“在场却缺席”的德育。这既是对德育主体育人责任的推卸,也是对“立德树人”德育本质的背离,更是对德育过程丰富性的简单处理。

一、“看”的德育是一种责任推卸的德育

“看”的工作,推卸了更为核心的德育责任。教师们应该做好,应该出力的德育责任是“育人”。育人是每一名教师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其教师使命的重心所在。在“看”的德育工作中,恰恰缺少了这样一种自觉性。保姆式的陪同是无方向性的,督察式的防卫是底线型的,皆无益于学生个体丰富可能的实现。在德育责任上的推却,实则也是对自身育人权利的让渡,教师们在德育实践中表现出一种低权利诉求。而权利与责任构成的是个体对于自己身份的认识,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教师对于自身德育主体身份的认识。与“看”之德育中的低水平的权责认知相对应的是,教师的低德育专业认同。虽然教师们看似保证了“此时此刻”,甚至“每时每刻”的在场,但其以育人为核心的专业权利与义务都在此种德育中缺席了。

二、“看”的德育是一种强调“服从”的德育

“看”的德育是一种说服教育,通过软硬兼施的各种规则让学生习得服从。在“看”的德育中,一部分规范是无关道德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即为安全规范。针对德育中的道德无涉的规范,我们往往需要考察其是否以道德的方式进行,因为即使其内容不直接指向道德,但其制定程序本身即为一种德育资源,可以发挥隐性教育影响。

“看”的德育中的道德规范常常是底线式的,它通过保证个体行为“不错”,维持师生间的基本交往以及学校机制的正常运作。但“不错”并不意味着“对”,正像“不丑”并不意味着“美”一般。“看”的德育,造成的是人(学生)对人(教师)的服从,学生服从的只是教师权威,而非纪律精神。真正的纪律体现一种自主精神,是学生主体参与制定过程的结果。此种规范制定,不仅彰显了学生的理性决策,而且包含着学生的道德诉求,不仅规定了当下的社会要求,也促进着未来的个体发展。而“看”的德育,由于对规范的灌输,使得知性与感性、个体与社会在道德学习中出现断裂,甚至引发冲突,由此背离了德育的实质。

三、“看”的德育是一种简单化的德育

正是因为教师们持有消极的工作态度,并仅将德育定位为规范的输入,因此造就了“看”之德育中过于简单的过程与方法。这种简单体现在教师们认为德育是学生“勤认错、勤犯错、勤改错”的过程,而自己的职责是反复“纠错”。“犯错—禁止”的逻辑是忽视了“解释”这一重要的中间环节的,解释为何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为何要予以禁止,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解释,才是有效的惩罚。除惩罚和奖励之外,教师也只是采用说教来对学生进行规约,而很少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择取适宜的方法。其次是重复的,班主任们始终采用“盯着”学生的方法,全天候陪同学生。此种行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少有革新,几乎从不间断。

作者:曾妮;来源:《教育学报》2014年第1期。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百度搜藏+ 分享到淘宝+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Facebook脸谱网+ 分享到Facebook推特网+ 【打印】【关闭
上一篇: 线性文学阅读:高度刺激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一篇: 澳洲93岁老太太获得博士学位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